百岳排名第65, 海拔3250公尺的屏風山, 屬於中央山脈, 位於奇萊北峰的支稜上. 原本登山的舊路有幾處較濕滑陡峭的路段, 過去曾發生數次登山客墜崖的山難事故, 於是有熱心的山友(還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單位?), 另闢出一條更安全的路徑, 由台八線中橫公路111.2K附近進入. 因為沒走過新路, 所以臨時起意, 來趟單攻行程看看路況如何. (目前攀登屏風山不需申請入園及入山證).
剛過完54歲生日, 體力中等, 體態日漸鬆弛的我, 對於獨行登山這事的看法一向都是, 心態輕鬆自在, 但裝備該帶的都不能少. 而登山的經驗與膽識, 只能慢慢累積培養, 這種東西不是你做足了功課就沒問題. 這次登山除了必要的充足糧草外, 我帶了:
3m X 2m外帳, 營釘營繩. Garmin 62stc, 18650頭燈. 相機, 手機. 100g登山瓦斯罐及迷你爐頭. 打火機, 鋁碗. 二件式雨衣, 外纖外套, 防風外套, 毛帽, 水壺, Katadyne濾水器, 備用眼鏡等.
前一晚10點多抵達小風口停車場, 直接睡在車裡. 夜裡氣溫8度以下. 早上5:30把車停放到大禹嶺路邊, 展開這趟原預計九小時內要完成的單攻行程.
過了111.2K路程牌約幾十公尺, 可見太管處架設好的登山步道告示牌, 登山客必須跨過不算矮的路邊圍欄, 接著往右前方斜切下山. 一開始就陡下. 很陡很滑, 沒在客氣.
先記錄心得吧.
1, 整趟行程的路標和布條都很清楚, 由太管處釘製的金屬路標號碼牌, 太管處綁的黃色布條, 以及各登山團體綁的布條, 除非是閉著眼睛走路, 或者天況極差, 否則不大可能看不見. 沒有危險地型或困難地型.
2, 整趟行程過了三次溪, 屬於立霧溪的上游三條支流. 第一條溪叫塔次基里溪, 其他二條不知道名字. 除了第二條由吊橋過溪外, 第一和三條溪需涉水而過. 當日可找踏點不濕鞋過溪. 可以不用背水.
3, 幾乎都在林蔭下行走, 不曬, 但相對的也沒什麼風景. 除了松針營地一帶地勢平坦外, 其餘路都在陡上陡下.
塔次基里溪渡溪前後景. 稍微有一點點危險的地型, 太管處也用顯眼的繩網圍住. 而一些容易誤入的路徑, 也綁上紅色三角旗繩提示.
鐵線吊穚在新橋的右側(去時), 早己廢棄. 過橋沒多久, 就抵達松針營地. 目前松針營地正在興建大型山屋, 不大確定此山屋是由那個單位負責興建. 在所有高山百岳中, 屏風山算是較冷門的短程路線, 松針營地又是平坦避風又近水源的極優營地, 所以為何要在這裡蓋新山屋, 其實有些匪夷所思.
新路由正在蓋的木屋後方上行, 接著下切過第三次溪. 由木屋到溪邊大概只需5分鐘路程. 新木屋旁似乎還有路燈? 不知是太陽能或風力發電? 但營地蔽蔭且無風, 想想不合理, 但蓋好後夜裡肯定很熱鬧.
數著路程號碼牌, 走到100就到山頂了. 已經好幾個月沒爬山, 自從外出需要戴口罩後, 我也沒進行慢跑或騎單車等運動, 結果體力大幅退化, 前2/3的路, 走得還信心十足, 心想應該四個多小時就可抵達三角點. 沒想到走到路牌80後, 大腿開始抽筋, 一腿休息好又換另一腿抽, 坡有多陡就抽多大, 最後花了五個多小時才到三角點前箭竹林, 因為此次登山只為探路, 加上前一隊四, 五人正熱鬧的在三角點前拍照, 所以提早折返. 縫匠肌, 股直肌和股內側肌輪流抽筋, 不敢用力, 所以陡下的過程又是番折騰. 膝關節承受更力的壓力, 愈走愈痛, 雙側髂脛束也開始痛, 又不能不繼續走, 數著路標號碼牌就跟當兵數饅頭一樣, 數到最後就到了.
鐵線吊橋前後的太管處路標號碼牌不相同, 因為吊橋前後分別在不同時期各闢了一條新路, 台八線到吊橋前的路標有"替"字. 二者的號碼也不連接. 此處拉起紅三角旗線的路段, 是通往大禹嶺的前段舊路, 也是較危險, 容易發生事故的路段.
回到台八線, 總共費時約11小時. 心想, 如果真要在9小時內輕鬆完成, 還是得具備月跑量300公里以上的訓練量. 單車一日雙北不抽筋, 或者再年輕20歲才有辦法做到吧.
HRV將後座放平, 成為一平坦空間, 放上充氣床墊, 床墊對角線超過180公分, 一個人可睡得很舒服. 也不影響前座空間, 可以正常駕駛. 算得是小車大空間的模範生了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