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鼓晨鐘

00.JPG   

唐朝詩人李咸在〈山中〉一詩中寫到:“一簇煙霞榮辱外,秋山留得傍簷楹。朝鐘暮鼓不到耳,明月孤雲長掛情。世上路岐何繚繞,水邊簑笠稱平生。尋思阮籍當時意,豈是途窮泣利名”。詩中表達出李咸淡泊名利的心境。而“朝鐘暮鼓”也就成為後人所用的“晨鐘暮鼓”,或“暮鼓晨鐘”這句成語。 

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,成語原本的意思是指寺廟朝課和熄燈前,皆會敲擊鐘鼓,用以警惕與自勵。引申出能讓人覺悟的言論。 01.JPG

02.JPG  

的確,寺廟裡撞鐘與擊鼓的目的,除了做為提醒僧人起床、就寢、集合等生活做習的信號外,也做為唱誦經文等宗教儀禮之用。不過暮鼓晨鐘的意思並不是指早上敲鐘,晚上擊鼓這麼簡單。撞鐘的方式有特殊規定,如《百仗清規》裡記載:“曉擊則破長夜,警睡眠,暮擊則覺昏衢,疏冥昧…凡三通各三十六下,總一百八下,起止三下稍緊”。至於鳴鐘一百零八聲的原因,一般認為代表著“斷除百八煩惱”的意思。至於擊鼓則不像撞鐘有那麼嚴謹的規定,擊鼓者可自由發揮。13.JPG   

位於地球北半球地區的國家,建築物大多為座北朝南的格局,以便得到更多的陽光照射。古人對於陰陽的最早分法,就是將山的南面以及水岸的北面,可以得到較多陽光照射的位置稱為陽,就是所謂山南水北曰陽。當人們面朝南方的時候,左手邊就是東方,右手則是西方。太陽從東方昇起,也就是從左手邊昇起。以這個思考角度來想,鐘會放在寺廟的東側。同樣的,日落西方,鼓會放在寺廟的西側。也就是左鐘右鼓。03.JPG
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的鐘樓, 位於正殿的東側04.JPG

05.JPG

07.jpg     

不過左鐘右鼓這種擺設方法,是在唐代以來,佛教在各地興盛後才逐漸形成的現象。而且最早的鐘樓和鼓樓設製,是為了報時,而非宗教需求所設。三國時期的曹魏鄴城就有相關的記錄:“鐘樓、鼓樓。二樓在文昌殿前東、西”。也就是說,鐘鼓是設立在宮廷中,用以報時的工具。到了隋朝時已明確設有鐘樓與鼓樓,唐朝長安城的報時制度也就是沿襲隋朝的設立法。 

唐朝寺廟的鐘樓的確設立於東側,但是西側建立的是經樓,而非鼓樓。也就是說,在佛殿東西兩側的分別是鐘樓,與用來藏經的經樓。將鼓樓設置在原本經樓、經閣位置的作法,可能是到了宋代後才漸漸成形。09.JPG

台北龍山寺也是台灣少許設有鐘樓, 鼓樓的寺廟.10.JPG  

11.JPG   

然而從五行五方的角度來看,鐘鼓擺設的位置可能正好相反。鐘是金屬做的,而鼓是木框紮皮做的。東方生風,風生木…西方生燥,燥生金。所以將鐘樓設於西方,鼓樓設於東方的方法也是有。宋元時代,本來是東鼓西鐘的,例如元朝的《長安志圖》中,就是鼓樓在東,鐘樓在西。明初朱元璋修築中都鳳陽城時,仍舊是東鼓西鐘。嘉靖《天長縣志》中記載該縣也是“縣衙之前,左有鼓樓,右有鐘樓”。在明代以後,才慢慢重新改回東鐘西鼓的格局。 

根據龍山寺季刊第007期的記載,台灣早期的民間信仰寺廟是沒有鐘鼓的,後來各廟設有的鐘鼓,主要用於神明進出或迎送他廟神明時。又因廟地有限,所以多在正殿左右懸吊鐘鼓,並未另建鐘鼓樓。也有將鐘鼓懸掛在寺廟兩旁迴廊下的。12.JPG

14.JPG

15.JPG

16.JPG   

所以現在各寺廟中,鐘與鼓的擺設位置,或有設置鐘、鼓樓,或將鐘鼓懸於正殿,或架於地上,都採用了左鐘右鼓,東鐘西鼓的格局。下回兒到寺廟參拜時,不妨注意一下。

17.JPG

台中孔廟18.JPG 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龍山寺 保安宮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